離開療效講中醫藥發展 那是白扯
陳沖
為什么看中醫的病人越來越少,而看西醫的卻越來越多?
是因為療效!
為什么中醫會走向衰敗,走向滅亡,而西醫卻在蓬勃發展?
還是因為療效。
不解決療效問題,空談中醫藥大發展,那不是在自欺欺人嗎!
最近,由王克窮教授主編,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方劑本源劑量大典》自序第五頁:患者李某某,45歲,工人,宮頸癌術后。化療后,反復發熱,面潮紅、頭、腰,身痛等。王老師辯證,太陽傷寒表實癥,以麻黃湯治之,處方:麻黃45g,桂枝30g炙甘草15g 杏仁28g一劑,當晚見效,癥狀減輕。
2020版《中國藥典》規定麻黃用量2-10g(2020版一部p333頁),王老師用量是藥典定量上限的4.5倍。
是王老師錯了嗎?不是,患者沒有中毒而且癥狀減輕,這個結果證明了王老師是正確的。
那么是藥典錯了?也不是,藥典定量,是歷屆眾多專家根據實踐研究確定的,也是正確的。
那是誰錯了呢?試想一下,如果王老師當初顧忌藥典定量只用到10g,患者還會有療效嗎?如果患者沒有療效,王老師才是真正的錯了。
王老師沒錯,藥典也沒錯,那只有是藥錯了,是麻黃錯了。
麻黃有草麻黃,中麻黃,木賊麻黃等,不同的麻黃中有效成分麻黃總堿含量不同,比例不同。
內蒙產麻黃,山西產麻黃,寧夏、甘肅、新疆都產麻黃,產地不同,有效成分含量不同,不同品種的不同產地,成分含量和比例差異很大。
有人秋天采收,有人夏天采收,不同季節,不同加工,不同貯運都會影響成分的含量。
我國有安國藥市、亳州藥市、樟樹藥市、清平藥市、玉林藥市、荷花塘藥市、萬壽路藥市、多達幾十個采購商、供應商、大家都為了利潤,原則上都是誰的便宜買誰的,藥農為了自己的利益,當然誰的價高賣給誰,所有中藥材都在這個價格的浪潮中翻滾。
今天你升我降,明天我升你降,藥材物流不能穩定,成分數據處在統計學游動狀態,所以各中藥館、中藥廠、中藥店、進到的中藥材原料每一批都不會一樣,由品種、產地、采收季節、加工貯運、商業活動等因素造成的成分含量差異,會直接影響到療效的差異,醫生和患者都無法知道自己用的,中藥是哪里產的,成分多少,下一副藥能否一樣。這就是中醫衰敗的原因,這就是中醫走向滅亡的真正原因。
王老師是教授,他有能力,有條件把控用量,浮動比例,而對于全國普通中醫大夫來說,藥典就是大法,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用藥過量造成醫患矛盾,承擔不起這個責任。
但是,用量不變,難有療效,患者說你庸醫,說你中醫沒有療效,應該滅亡。而用量變多變少,醫生還沒有摸索清楚,那邊飲片進貨又變了,讓醫生白白摸索一陣,患者在這個過程中丟失了時間和金錢。
怎么才能解決這一復雜的問題呢?只有使用中藥提取物。
中藥提取物,不認你是什么品種,什么產地,什么時間采收,怎么貯運,只認一個原則: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比例,不管你什么品種,哪里來的,統統進入提取罐,我只提取有效成分。
原料來源不合適就在成本中消化,質量控制有標準,原料不好,產品收得率低,你虧錢,患者不吃虧。
中醫藥管理者首先要大膽放開,中藥提取物在臨床中的應用,遇到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發現什么問題,處理什么問題,不要因為害怕出問題,就不敢使用中藥提取物。
剛開始,可以在體外試用,復配的中藥提取物,如:汗蒸、香薰、空氣凈化,然后再使用:銀黃、雙黃連、三黃片等簡單的復配。
在中藥提取物臨床使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編制適合臨床的中藥提取物質量標準,完善使用技術和方法。用專利保護,中藥提取物復配處方和技術。
只有這樣才能盡快解決療效問題。
只有這樣才能盡快阻擋中醫藥走向滅亡。
王老師的麻黃用量,直接或間接地證明了,當前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含量在下降,這一事實,而中國藥典幾十年內都不可能提升用藥劑量。這個政策與實際之間的扭曲會加速中醫藥的滅亡。
沒有好中藥,再好的醫生、技術都沒有用武之地。
陳沖抖音號:88453570325
參考文獻:
百度中藥陳沖。
百度旋轉負磁陳沖。
百度金字塔能量艙陳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