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源頭牧民致富“新生活”:后續產業足 ,生活質量越來越好
在今天富裕的生活中,我們過去不敢去想它。"在新年期間,68歲的江南杰看著村子的變化,發自內心地嘆了口氣。如今,村里的歷史博物館、文化走廊、老人之家、幼兒園、民族學校、農民市場……商品應有盡有。
加南杰是2004年第一批從長江源頭拓陀河遷居的村民。從山下到山下,他見證了進城后的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良好政策給牧民帶來的好處,感受到了搬到城市前后生活的巨大變化。
2004年11月,中國啟動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項目。唐古拉山鎮位于長江源頭,是三江源保護區的核心區域。該鎮平均海拔4700多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鄉鎮。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三江源的生態惡化十分明顯,由于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鼠害等原因,許多牧民的牲畜數量越來越少。為了防止世世代代居住的草原繼續惡化,長江唐古拉山鎮128戶407名牧民遷往400公里外格爾木南郊的移民聚居地,當地政府為他們修建了房屋和學校,形成了今天的長江源頭村。
從青海省海南省格爾木市沿109國道向南行駛幾公里,進入長江源頭村后,一排排有西藏特色的村口建筑映入眼簾,紅色屋頂、白色庭院墻和每一個家庭都連接著水電。
我記得在山上,牧民的生活很艱難,那時我也是一個貧窮的家庭。"當時的困難之一是,我沒有房子,也不方便靠其他任何東西生活。特別是當一個孩子上學時,他必須騎馬兩三天才能到學校,而且他一年只能來一次。長江村村民葛桑卓瑪說,搬到長江源村后,房子就有了,孩子們幾分鐘就上學了,醫院、市場、超市等等,生活很好。
該村長江源村一書記李國林說,村民們離開了幾代水草后居住的草原,搬到格爾木后,生產和生活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但要想致富,還得依靠后繼產業。
為此,我們支持和鼓勵傳統牧民通過不斷實施一系列親民政策,開辦自己的企業。如今,越來越多的牧民通過政策支持和辛勤勞動創造了自己豐富的生活。李國林說。
當他下山時,年僅19歲的三木吉已經成為該村著名的"堅強女人"。2015年5月,三木吉成立了一家集培訓、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專業合作社,從織毛毯到制作藏靴、畫唐卡。短短幾年,合作社的營業收入從不到7萬元(人民幣以下)躍升至340000元,目前正準備從線下銷售轉向電子商務平臺。
我們將繼續發展和加強合作社,促進更多的婦女和姐妹學習文化和技能,并發揚這種‘指尖上的技能’。"Sanmuji說。
經過近十七年的發展,長江源村村民開設了國式花園、家庭旅館、小賣部、小吃店等,村民收入逐步增加,天氣越來越熱。
據官方統計,目前全村牧民住房得到保障,老年人醫療參與率也達到100%,牧民收入比搬遷前增加了十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