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新鏈重塑教育鏈:構建產學研國際合作模式的實踐探索
世界正在經歷一個世紀以來未曾看到的巨大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是重建全球創新地圖和全球經濟結構。人工智能、機器人、虛擬現實和量子技術的蓬勃發展,將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對國際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國際工業大學研究與應用合作會議在南昌、哈爾濱、沈陽、長春召開,切實推動了高校深入合作,中國、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前沿科技領域企業和科研機構,探索并形成了中外良性互動、共贏的國際合作關系新模式實現了“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的“四鏈連接”。
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響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和競爭格局演變轉化、全球創新資源配置、產業鏈協調等全球創新地圖重塑的大勢所趨呈現新趨勢和新特點。首先,創新能力正成為各國科技競爭的關鍵,重要領域的核心技術正成為新一輪產業競爭的焦點;其次,創新能力的創新能力是新一輪產業競爭的焦點,產業鏈與供應鏈上下游協同創新在一體化創新的驅動下日益重要。在高度專業化的國際分工體制背景下,全球協同應用技術成果的要求不斷提高;第三,技術創新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以及投資的不斷增加,需要建立新的風險分擔機制。
國際工業大學研究合作會議召開以來,我國創新驅動的產業升級亟待解決。2018年第一次會議重點圍繞俄羅斯、白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等優勢領域,重點圍繞材料、航天、人工智能、新材料四大方向展開。面對2019年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國家戰略,大數據、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智能、綠色化工與新能源材料、精密醫藥、微納米技術和光電信息、智能新能源材料等新領域能源汽車等將重點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推進俄、烏、白俄羅斯等優勢領域資源和中國戰略需要準確對接的方向。
會議以合作形式,以產學研機制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為重點,布局產業鏈周邊創新鏈,用創新鏈重塑人才鏈和教育鏈,加快形成產業、大學、科研與應用的國際合作模式。一方面,會議充分發揮院士、科學家等高層次人才的主導作用,通過靈活的人才引進機制,促進優勢互補、疊加、創新發展,與戰略產業領域科研資源合作共享;另一方面,通過聯合設立實驗室和研究機構,會議廣泛聚集了高校、工業企業,科研院所等來自各國的學科充分發揮方的研究優勢,通過對接國家戰略需求,推動各學科從全球角度規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增強全球創新資源利用能力,并建立互補機制和價值共同體。
在產學研應用國際合作實踐中,江西省致力于通過學術交流學習、聯合研發、與高校項目成果轉化等方式,解決國家重大項目關鍵技術問題,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家科研機構和生產企業,實現教育科技資源的強大結合和共享,不受地域限制。比如在超高溫材料領域,重點關注國防超高溫結構材料要求,重點抓好“雙一流”建設和部級省聯建、南昌大學、俄羅斯等重點任務,烏茲別克斯坦等國擁有先進的電子束熔煉設備制造技術、電子束焊接設備先進制造技術、EB-PVD(電子束物理氣相沉積)涂層設備先進制造技術、稀土工業方向的鎢錸合金等,為充分發揮江西稀土資源優勢,發揮稀土應用的國際領先優勢,我們與世界一流大學、學術機構材料研究、技術創新、人才等共同建立了國內外高水平稀土輕質材料培訓基地,建設稀土輕質材料制造工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