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形勢下建設一流學科--學科建設與產業創新的良性互動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在科研工作中存在著基礎研究不足、應用研究不足等問題,即基礎研究不夠前沿,應用研究不夠平易近人,科研工作方向和方向不夠明確,研究成果集中在論文出版等方面,高校對產業關鍵技術創新的支撐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個科學家論壇上強調,世界正在經歷百年來未曾發生的巨大變化,中國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十四五"期間和更長時期的中國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更多的科技解決方案,更需要加強創新的第一推動力。解決國家的巨大需求和"卡頸"的關鍵技術,已成為各學科和學者面臨的挑戰。我們有責任分擔國家的憂慮,有勇氣承擔責任。
學科是大學的基本單元,高水平學科建設是一流大學的基礎。歐美國家大學的科研工作以基礎研究為主,基礎研究又分為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兩大類。仰望星空"是對科學前沿的探索性研究,"腳踏實地"則是對技術創新背后的科學問題進行基礎性研究。國外企業大多具有較強的創新研發能力,能夠發現研發過程中存在的科學問題,并主動與高校相關學科對接,針對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開展基礎研究。國際領先企業與高校共建實驗室,設立研究課題的案例并不鮮見。比如德國著名的巴斯夫,就在海德堡大學設立了聯合實驗室;麻省理工學院與幾乎60%的世界500強公司都有聯合實驗室。因此,國際一流大學的基礎研究方向大多來源于技術創新的需求,并與產業創新緊密結合。"
目前,我國產業創新人才缺乏,創新平臺水平不高,自身技術研發能力不夠強。這一方面與對行業關鍵技術背后的科學問題認識不足,高校或科研院所缺乏主動對接的能力,導致研發能力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有直接關系。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開展的科研工作長期存在"基礎性基礎研究少","應用性應用研究少"的問題,即基礎研究不夠前沿性,應用性研究不夠平易近人,科研工作定位和方向不夠明確,研究成果側重于追求發表論文等。高校對產業關鍵技術創新的支撐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可以看出,促進學科建設與產業創新的互動,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是產業創新發展的需要,也是新形勢下有中國特色的一流學科建設的需要,在此基礎上,浙江大學學術委員會對校外11名學科帶頭人領導的學科基地進行了調查,并通過調查形成了以下共識,以探索新形勢下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學科建設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