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內遷產業促使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迎接更多就業機會
安裝骨架,包扎銅線,剪線。完成過程不到 10 秒。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馬江縣后壩移民區的扶貧車間里,工人們正忙著工作。在倒退的幾年里,這些熟練的產業工人大多是靠農業耕作為生的農民。
作為馬江縣最大的扶貧拆遷點,侯壩安置社區安置了 5500 多人,其中勞動力占搬遷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為了解決沿海地區的扶貧、勞動力和就業轉移問題,地方政府積極開展沿海地區轉移產業,在安置區建立扶貧車間,使群眾不離開該地區就有工作要做。
企業的搬遷降低了生產成本,也解決了當地人的就業問題。" 東莞鑫銀電子有限公司馬江分公司生產總監吳永華說,公司主要生產汽車揚聲器,產品銷往國外市場。他說,2019 年,該公司在馬江縣后壩移民區定居,共有 55 名工人。
馬江縣就業局工作人員黃傳海說:" 廠房三年免租,這是當地政府對扶貧車間的優惠政策。只要 50% 的工人是窮人,25% 的工人是貧困和搬遷家庭,我們就可以享受這一政策。
46 歲的胡美林最初住在馬江縣興山街印地紅村。2018 年享受了扶貧搬遷政策后,搬到厚巴移民區,在磚廠找到了一份工作。雖然月薪超過 3000 元,但夜班工作需要很長時間。她告訴記者,為了方便家人的照顧,她于今年 2 月開始在電子廠工作。
今年 7 月,東莞一家生產藍牙耳機和手機揚聲器的企業也在大壩移民區落戶,并成立了馬江金寶科技有限公司。
馬江金伯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成曉說,短短兩三個月內,公司就招聘了五十多名員工,其中包括近二十戶扶貧拆遷戶。"公司訂單穩定,產品供應短缺。" 他說:" 移民區勞動力充足,很多廠房已經建成,公司今后將逐步擴大規模。
在黔東南州開里市杭州路百國井街社區,脫貧車間也是解決外來人口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據記者了解,該小區已遷入全國 4125 多戶脫貧拆遷戶,其中 8133 戶是跨縣、跨區的貧困家庭。
我公司現有職工 160 多人,其中 120 多人是扶貧拆遷戶。"凱里雙喜衛衣有限公司主管林楚青說,公司總部設在福建省,以前專門生產外貿服裝。他說:" 一開始,我們和凱里市的職業技術學校合辦了一所學校,把技術工人送到福建的工廠去。"他說,由于他們離家很遠,到了福建,工人往往不能留下。另外,近幾年來,由于招工困難,招工成本高等問題突出,于是他們在凱里開了一家工廠。" 沒有必要擔心工人的穩定性,建立工廠來幫助窮人并重新安置他們。
近年來,隨著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漸轉移到內地,不僅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而且提供了大量的本地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