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電刺激術:改寫臂叢神經損傷患者的命運
病例故事:從絕望到重燃希望
近日,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神經外科團隊通過脊髓電刺激術(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成功幫助一名臂叢神經損傷患者重獲康復希望?;颊邽槟贻p女性,兩年前因單杠訓練導致左側臂叢神經牽拉傷,左上肢功能完全喪失。歷經兩年藥物和康復治療,癥狀未見改善,左上肢感覺和肌力均無,并受到肩關節疼痛持續困擾。在近乎絕望之際,她求助于神經外科羅永春主任團隊,經多學科會診后,專家一致認為該患者診斷符合左側臂叢神經損傷(閉合性牽拉傷),在傳統治療無效的情況下,脊髓電刺激術作為神經損傷領域的前沿技術,是突破困局的關鍵。
微創手術:創造奇跡
在充分術前準備后,夏小雨、李文德醫生團隊為患者實施“脊髓神經刺激電極置入術”。手術僅通過局麻下的經皮穿刺完成,創口微小。術后開啟電刺激后,患者癱瘓兩年的左上肢首次出現肌肉收縮,肩部疼痛顯著緩解,皮膚溫度及微循環明顯改善。這一變化讓患者及家屬重拾信心,隨后決定接受永久電極植入,并積極配合后續康復治療。
術前傷側上肢血運差 術后傷側上肢血運明顯好轉
科普時間:認識臂叢神經損傷
1、臂叢神經由C5-T1神經根發出,支配上肢運動與感覺,關鍵分支包括肌皮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等。損傷后可能導致上肢癱瘓、感覺喪失或頑固性疼痛。常見于車禍、運動創傷或產傷,根據損傷部位可分為三類:
(1)上干損傷:肩關節外展受限,肘部無法屈曲;
(2)下干損傷:手部肌肉萎縮呈“爪形手”,嚴重時伴隨Horner綜合征;
(3)全臂叢損傷:上肢完全癱瘓且感覺喪失。
2、脊髓電刺激術:神經修復的“加速器”。
脊髓電刺激術通過植入電極向脊髓傳遞精準電信號,實現三重作用,為慢性臂叢損傷患者提供了新選擇:
(1)阻斷疼痛:激活脊髓抑制性神經元,攔截疼痛信號上傳;
(2)促進神經再生:刺激神經營養因子(如BDNF、NGF)釋放,加速神經修復;
(3)改善微環境:抑制炎癥反應,減少瘢痕形成,為神經恢復創造條件。
未來可期:科技點亮生命之光
目前,該患者已進入系統康復階段,對功能恢復充滿期待。此案例印證了脊髓電刺激術的潛力,也揭示了神經調控與再生醫學結合的巨大前景。醫學的飛速發展正不斷改寫“不治之癥”的結局,讓更多患者看到曙光。臂叢神經損傷雖復雜,但希望從未遠離,隨著靶向刺激技術的優化,臂叢神經損傷的治療或將迎來更多突破,為生命創造更多可能。
專家簡介
夏小雨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神經外科醫學部副主任醫師
門診時間:每周四下午
門診地點: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門診樓六層專家診區九診室
北京協和醫學院八年制醫學博士
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博士后
專業特長:昏迷(植物人)促醒全療程的綜合治療、功能性疾病的神經調控治療,包括:昏迷病人神經調控促醒治療;帕金森病等神經疾病的DBS手術治療;脊髓損傷的脊髓電刺激治療;嚴重疼痛的脊髓電刺激或藥物泵植入治療;難治性癲癇、腦卒中后康復的迷走神經電刺激(VNS)治療;大小便功能障礙的骶神經電刺激治療。
學術任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再生與修復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智能康復專業委員會青年工作組委員,中國健康管理協會神經調控全程管理分會理事,北京醫師協會神經修復學專家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常務委員,北京醫師協會神經調控與人機交互專家委員會委員。SCI期刊Frontiers in Neurology審稿編輯。
李文德
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醫學部
2002級北京大學醫學部八學制博士
·中國神經損傷修復學會委員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委員
·中國健康管理協會神經調控全程管理分會委員
·北京整合醫學學會脊柱脊髓康復分會委員
·發表專業論文31篇(中文核心25篇,SCI 6篇)
·參與編著及譯著6部
·主持及參與國家和省部級課題5項
·擅長以下領域神經調控治療:昏迷促醒頑固性疼痛(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糖尿病足和下肢缺血性疼痛)腦卒中、腦外傷后遺癥脊髓損傷后遺癥大小便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