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業生物成年禮【18年18人18問】:以跨界對話勾勒生命科學新圖景
自人類叩開基因密碼之門,生命科學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重塑人類文明的高度。當人工智能與基因編輯技術碰撞出創新火花,當罕見病診療與動物模型研究開辟全新路徑,一場匯聚產學研醫各界智慧的跨界對話正在中國生物醫藥界激蕩回響。
2024年,正值成立18周年之際,賽業生物推出了《18年18人18問》特別訪談,以“打開認知邊界,探索無限可能”為精神坐標,對話18位行業領軍人物。這場持續百余日的思想盛宴,覆蓋基因編輯、AI制藥、抗體研發、腫瘤治療等多項前沿領域,還在不斷地觸達更多行業受眾,在生命科學領域持續釋放前沿思辨的魅力。
生物醫藥創新者多維突破
這場橫跨產學研的思維暢談,展現了中國生物醫藥創新者的多維突破:從賽業生物董事長韓藍青的“基因語言大模型”,到賽業生物首席科學官歐陽應斌解析基因編輯小鼠、賽業HUGO系列模型的創新,到麻省理工學院(MIT)張曙光教授的“生物數字融合”,每條路徑都折射出"生命科學+前沿科技"的雙螺旋創新哲學。
跨界對話點亮創新星火
系列訪談也構建起了“學術-產業-臨床”的黃金三角對話場域。暨南大學尹芝南教授解碼γδ-T細胞免疫治療新范式,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教授李曉江解析了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大動物模型的運用,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賴良學揭開“人源化器官豬”背后的基因編輯奧秘;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蔣海山主任醫師從臨床視角剖析罕見病診療痛點,蔻德罕見病中心創始人黃如方則提出“患者賦能生態”,傳遞罕見病群體心聲。當實驗室的基因剪刀遇見臨床未滿足需求,當學術界的原創發現碰撞產業界的轉化思維,AI驅動藥物研發、基因治療產業化等創新路徑和臨床關懷逐漸清晰。正如廣州泰和腫瘤醫院院長錢朝南所言“抗癌不僅是技術博弈,更是對生命尊嚴的集體致敬。”
洞見穿透產業迷霧
在生物醫藥資本寒冬背景下,系列訪談展現出穿透周期的戰略眼光。享融智云董事長、藥融圈創始人王波剖析行業投融資新邏輯,百英生物董事長查長春強調“創造價值才是立足之本”,免疫方舟創始人兼CEO高新借自己的新藥研發參與經驗,揭示“免疫突觸重構”的奧秘,微光基因CEO胡洋則分享“十年磨一劍”的創業哲學。這些凝結實戰智慧的對話,為行業繪制出“技術突破為核、臨床價值為本、全球化布局為翼”的發展路線圖。
青年力量重塑行業未來
特別策劃的“青年特輯”成為系列訪談的破圈亮點。丁香園BuHead王輝、丁香通商務總監王晨怡、科研圈新銳創業者陳凱琦帶來了新生代營銷洞察,科普達人UP主“是安安迪博士呀”和“西分測小師妹”則解密了職業選擇密碼。這群平均年齡28歲的行業生力軍用“坦白局”形式直面“21世紀是否是生物的世紀”的靈魂拷問,展現Z世代科研人“看清真相依然熱愛”的赤子之心。
賽業生物《18年18人18問》訪談在2025年年初已正式收官,系列出品不僅記錄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從跟跑到并跑的升級軌跡,更展現出中國科學家挑戰“無人區”的勇氣。當人工智能開始解析蛋白質折疊密碼,當基因編輯技術突破種屬界限,賽業生物正以平臺之力,搭建起連接基礎研究到產業轉化的創新橋梁。站在成年禮的新起點,這場跨越學術與產業、連接現在與未來的對話,將持續照亮生命科學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