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舌尖安全:食用大黃魚的消費指南與風險警示
2025年春節剛過,我國臺灣地區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發出通告,一批來自中國內地的冰鮮黃魚,檢出恩氟喹啉羧酸(也稱恩諾沙星)和西氟沙星,含量分別為0.31ppm 和0.03ppm。
依臺灣地區食品安全法規,恩諾沙星的檢出限為0.1ppm,而西氟沙星在水產品中不得檢出,這批6噸的黃魚被原樣退回廈門。
我國內地對水產品中恩諾沙星及西氟沙星的使用標準與臺灣地區相同,也就是說,這6噸黃魚即便按照中國內地的食品安全標準,也是不合格產品。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大黃魚憑借其鮮美的肉質與豐富的營養,始終占據著一席之地。然而,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與市場需求的激增,大黃魚從養殖、加工到消費鏈條中潛藏的風險也逐漸浮現。如何科學選購大黃魚?成為消費者心中的一道難題。
被“美化”的黃金魚:那些看不見的陷阱
去年秋天,浙江舟山的一位老漁民曾對我們感嘆:“現在市場上有些大黃魚,黃得連太陽都自愧不如。”這句玩笑背后,揭露的正是行業亂象: “染色魚”。
某些商家用堿性橙等工業染料涂抹魚身,讓養殖魚披上“野生黃金甲”,甚至用黃姑魚染色冒充大黃魚。這些化學物質輕則引發過敏,重則損傷肝腎。
抗生素的陰影圍繞在低密度養殖環境中,為控制魚群疾病,過量抗生素(如恩諾沙星)的使用可能讓魚肉成為耐藥菌的溫床。據農業農村部2023年抽查數據,約5%市售養殖水產品存在抗生素殘留超標。
真假“野生”的博弈:一條野生大黃魚能賣出上萬元高價,而養殖魚通過“仿野生”標簽模糊界限。消費者花高價買到的,可能只是貼著標簽的“概念魚”。
染色的“大黃魚”
挑選大黃魚:三個細節決定品質
1. 看顏色,不如“摸”顏色真正的大黃魚,背部呈深淺交織的黃褐色,腹部漸變為淡黃,魚鱗泛著金屬光澤。若通體金黃如油漆,用白紙巾輕擦魚身出現明顯掉色,極可能遭遇染色。
2. 捏魚肚,識破“科技與狠活” 自然生長的黃魚肉質緊實,手指輕按立即回彈。若觸感綿軟松散,可能因過量使用保鮮劑或反復凍融導致細胞破裂。
3. 查“身份證”,中立的品控報告比價格更重要價格并不能完全反應品質,一米八海洋科技每三個月會對大黃魚進行體檢,生活海域的放射性檢測也不會放過。季度發布的品控報告對環境友好、質量安全、營養功效三方面進行數據解讀。消費者有權知道,自己吃的魚經歷過什么。
添加劑≠洪水猛獸:理性看待的智慧
面對國內消費者談“添加劑”色變的焦慮,國家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李主任曾公開表示:“合法合規使用的保鮮劑、抗氧化劑(一米八用天然檸檬代替),是守護水產品安全的‘必要防線’。”
真正的風險在于:
- 非法添加:如用甲醛浸泡防腐,或超量使用亞硝酸鹽;
- 概念誤導:將養殖魚包裝成“深海野生”,借信息差抬高價格。
一米八承諾從深海到餐桌的“絕對潔凈”。
在東海的浪濤中,溫州南麂列島的岱衢族大黃魚正在自主捕食小魚小蝦,自由游弋。這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承載著一米八海洋科技對食品安全的極致追求。在這里,從幼魚到中魚,再到大魚,每一個生長階段都經過了精心的規劃與管理,分布在不同的網箱中。深遠海低密度野化放養,平均1立方米不足8尾魚,確保了每一條大黃魚都能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和活動空間。
一米八真鮮大黃魚
讓海洋回歸純粹,讓食安成為日常
大黃魚的故事,不該是消費者與商家的博弈,而應是科技與自然的共生。當您下次選購大黃魚時,請關注: 真正的“黃金”不在魚皮的顏色,而在透明可溯的養殖記錄; 極致的“鮮美”不靠化學修飾,而源于對海洋規律的敬畏。